首页>专题专栏>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简介>健康园地

青光眼筛查,AI来帮忙

发布日期:2025-03-05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2025年3月9日到3月15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AI协同护航,共防青光眼盲”。

  青光眼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每30人就有1人患病,预计到204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将超过2100万。虽然患者通过降眼压治疗能延缓病情,但晚期治疗效果有限。因此,面对青光眼,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近年来,作为“智能助手”的人工智能(AI)技术在青光眼筛查中的应用取得诸多进展,为高效、精准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的助力。

  青光眼是“沉默的杀手”

  青光眼的主要致病机制与眼内压异常升高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眼睛像一个有进水管和排水管的水池,通过房水(眼内液体,“水池”里的水)循环来维持正常眼压,即房水的生成(进水管)与排出(排水管)维持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稳定的眼内压。当“排水管”堵塞或“进水量”过大,眼压升高就会压迫视神经——就像电线被压坏,视觉信号无法传输到大脑,最终导致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青光眼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直到病情进展到晚期才发现,从而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察觉视野缩小、视力下降时,视神经损伤往往已不可逆转。

  AI助力破解筛查难题

  传统青光眼筛查需综合眼压测量、视野检查、眼底成像等多模态数据,对医疗资源和技术门槛要求较高。研究表明,AI算法能够准确识别青光眼的特征,即使面对合并高度近视等复杂情况也应对自如。比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发的ChatZOC大模型可与专科医师协同工作提升诊疗效率,助力青光眼等眼病的筛查和管理。

  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未来青光眼筛查将更加普及。通过优化便携式成像设备和云端分析系统,有望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居家等多样化的场景中开展青光眼风险预筛服务。这种分级诊疗模式若能实现,将促进高危人群的早期筛诊,减少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AI系统当前仍存在假阳性率较高、需定期校准模型等局限性,临床应用必须遵循人机协同原则。此外,在个人健康管理和健康科普领域,基于AI的个性化风险评估工具可作为提升公众眼健康意识的新方法。

  高风险人群要重视筛查

  一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二是有青光眼家族病史者。

  三是高度近视者、高度远视者、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

  四是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水者。

  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青光眼具有遗传性,由于基因遗传,小朋友也可能会患有青光眼,表现为眼球增大、流泪、畏光等,称为儿童青光眼。因此,也要重视儿童青光眼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AI技术正让青光眼筛查从医院走向家庭,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就像给眼睛装上“智能警报器”。尽管青光眼不可逆,但借助AI技术赋能的早期筛查与个性化干预,我们能够更早发现并更精准地管理疾病,有望在视力受损前就掐灭危险火苗。早筛早治,是守护眼健康的关键!

  延伸阅读

  爱眼护眼,我们能做点什么

  第一,避免长时间低头、关灯玩手机等不良习惯。

  第二,情绪波动不要太大,保持心情愉悦。

  第三,出现虹视(看灯光有彩虹圈)、频繁眼胀、头痛要立即就医。

  第四,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

                                        来源:健康报

版权所有: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无锡市金城路499号 电话:0510-82723439

传真:82767360 邮政编码:214023

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