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无锡市卫生监督所 >> 工作动态

以立体化普法 构建学校卫生法治共治新格局

时间:2025-09-23 09:5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普法宣传是提升学校卫生监督效能、构建学校卫生法治共治格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以省级学校卫生实训基地为依托,在8月份集中开展了“学校卫生知多少”系列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和精准定位,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富有实效的法治宣传矩阵,不断提升学校卫生法治共治水平。

  一、提升法律认知度:从“陌生条文”到“可知可感”

1. 化抽象为具体,实现法律知识的“沉浸式”转化: “标准教室样板间云直播”活动,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设置、黑板尺寸、饮用水设备等枯燥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要求,转化为可视、可感、可互动的实体环境。在“沉浸式”体验中,能直观理解法律规定的现实形态及其重要性,极大降低了理解门槛,使法律知识从纸面条文变得鲜活具体。

2. 变被动为主动,激发法律学习的“互动式”兴趣: 直播中的视频环节,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就关心的课桌椅问题、校医关心的传染病防治问题等能直接参与互动,专家现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答。这种即时性、答疑解惑式的互动,有效激发了受众主动了解和探究法律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显著提升了对学校卫生监督中关于课桌椅设置、传染病报告流程、防控措施等条款的认知效率。

  二、增强法治认同感:从“外部约束”到“内在需求”

1. 明晰权利义务,健全校园卫生的“责任共同体”:通过普及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清晰地传达了学生、家长、学校各自的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例如,学生有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健康教学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有配合学校传染病防控的义务;家长有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学校则负有提供符合标准的环境和履行报告职责的法定义务。明晰法律权利和义务,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校园卫生安全共同体意识,使得遵守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内在需求。

2. 树立标杆样板,强化依法管理的“示范效应”:我们精心打造的“标准教室样板间”本身就是法律法规物质化、规范化的体现。进行样板推广,树立了依法建设、依法管理的标杆,让师生、家长亲眼可见“依法办事”所能达到的良好效果,从而增强对法治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促使学校自觉对标法律要求,不断进行改善。

  三、推动行为规范化:从“知识普及”到“实践运用”

1. 赋能关键人群,提升校医队伍的“依法履职”能力:以“争做校园健康守护者”为主题的校医培训,紧密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提升校医在传染病早期发现与报告、饮用水卫生管理、教学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依法履职能力。这不仅是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是一次深刻的法治实践教育,使校医成为校园内知法、懂法、用法的核心力量和“健康守护人”,而将法律要求转化为日常工作的标准和程序。

2. 创新传播载体,引导师生家长的“自觉守法”行为:“校园饮水卫生卡通漫画宣传片”利用生动有趣的视觉形式,将复杂的饮用水卫生管理规范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行为指南。这种易于传播和接受的形式,有效引导了广大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饮水习惯,并了解其背后的法律保障,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法治观念和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的行为模式。同时也能提醒家长关注和监督校园饮水安全,依法行使监督权。

  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互动”

 1. 构建沟通桥梁,形成法治宣传的“舆论场”:邀请多方代表参与云直播活动,通过网络平台高效扩散,成功构建了一个围绕校园卫生安全的公共讨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法律和标准成为沟通的共同语言和判断是非的基准,有助于形成“关心校园卫生、遵守法律法规、监督法律实施”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 动员社会力量,奠定依法监督的“社会基础”:通过广泛宣传,活动有效动员了学生、校医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力量。当公众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卫生标准后,就能更有效地行使社会监督权,对校园中可能存在的水质卫生、教室环境不达标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识别和反映,从而构建起对校园卫生安全的全社会监督网络,推动法律法规的落地执行。

综上所述,8月份的系列普法工作通过“云直播”实现了法律知识的场景化普及,通过“卡通漫画”进校园实现了法律条款的大众化解读,通过“校医培训”实现了法治能力的专业化提升,三者环环相扣,效果立体化。预期能有效实现从提升认知、增强认同到规范行为、营造氛围的递进式法治宣传效果,最终为构筑“依法管理、人人参与、社会共治”的校园卫生安全坚固防线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