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5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到微信
金秋十月,国庆长假期间,旅游出行、亲友聚会等活动增多,显著提升了人口流动频次。随着假期结束,人员陆续返校、返工,疾病传播风险也随之增加。为保障市民健康,需重点关注并预防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传播。
一、虫媒传染病:警惕 “蚊媒” 传播,重点防控两类病毒
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国庆后气候仍适宜蚊虫活动,需重点关注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做好防蚊措施是核心。
1. 基孔肯雅热:关节疼痛需警惕,无疫苗更要防。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俗称 “花斑蚊”)叮咬传播,我国人群普遍易感,且目前尚无上市疫苗,个人防护至关重要。
潜伏期:1-12 天,多数为 3-7 天。
典型症状:以 “突发发热 + 剧烈关节痛” 为核心,发热多骤然出现;关节痛常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疼痛剧烈时可能导致行动困难。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症状。
病程特点:多数患者 1 周内可好转,但需注意 ——30%-40% 患者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疫情现状:我国 2008 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在广东、云南、浙江等地引发本地疫情。2025 年 7 月,广东佛山出现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当前仍处于防控关键期。
2. 登革热:“三痛三红” 要留意,少数病例风险高。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传播媒介同样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人群普遍易感,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时有发生。
潜伏期:1-14 天,多为 5-9 天。
典型症状:可概括为 “发热、皮疹、三痛、三红”—— 突发高热(体温常达 39℃以上)、皮肤出现皮疹(多在发热后 3-6 天出现);“三痛” 即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及关节痛;“三红” 即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潮红。
病程特点: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1-2 周内可痊愈;部分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重症,出现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休克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虫媒传染病核心预防措施
源头控蚊: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定期排查家中及周边环境,翻盆倒罐(如花盆托盘、废旧水桶、饮料瓶等),清除各类闲置积水;无法清除的积水(如景观水体),可投放含倍硫磷、双硫磷、吡丙醚、苏云金芽孢杆菌等有效成分的灭蚊幼剂,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
个人防叮咬:物理 + 化学防护双到位
室外活动时,避开蚊虫活跃的清晨、傍晚时段;尽量穿长袖衣裤,选择浅色衣物(蚊虫对深色更敏感);裸露皮肤喷涂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儿童需选择低浓度产品)。
室内安装纱门、纱窗,睡前检查蚊帐是否破损;可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 / 片(选择正规厂家产品)驱杀蚊虫,降低室内蚊虫密度。
出行与返程管理:提前查疫情,不适早就医
假期外出前,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目的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尽量避免前往高风险地区(如近期有本地传播疫情的区域、东南亚部分国家);若前往广东等南方省份或境外疫区,务必全程做好防蚊措施。
返程后 14 天内,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即使未外出,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上述症状,也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做好居家防蚊隔离,避免传染家人。
二、肠道传染病:管好 “入口关”,阻断粪 - 口传播
肠道传染病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引起,核心传播途径为 “粪 - 口传播”(如手接触污染物后未清洁即进食),国庆期间聚餐、在外就餐增多,感染风险升高。
肠道传染病关键信息
常见病原体: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常污染肉类、蛋类)、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易污染海鲜)、志贺菌(引发细菌性痢疾)等;
病毒: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常引发集体单位暴发)、轮状病毒(儿童高发)、札如病毒、星状病毒等。
流行特点:细菌性腹泻多见于夏季,病毒性腹泻(如诺如病毒)冬季高发,但国庆后仍可能因聚餐、饮食不洁导致散发或聚集性病例;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老人及免疫力较低者风险更高。
典型症状: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包括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如口干、尿少、头晕),极个别重症病例(尤其老人、婴幼儿)可能危及生命。
肠道传染病核心预防措施
洗手:最简单也最关键的防护
养成 “饭前便后必洗手” 的习惯,优先用流动的清水冲洗,配合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 30 秒(需覆盖手背、指甲缝、手指指间等褶皱部位),再用清水冲净、擦干;外出时无流动水,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清洁手部。
饮食饮水:安全第一,拒绝 “生冷不洁”
饮水优先选择烧开的白开水或正规品牌瓶装水,不喝生水;
食材选择新鲜、优质产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食物;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物(如溏心蛋、未完全煮熟的海鲜、生腌食品);
水果、蔬菜食用前需彻底清洗(可用流动水冲洗,能去皮的尽量去皮);在外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证照齐全的餐厅,避免路边无资质摊贩。
三、手足口病:守护学龄前儿童,做好 “卫生 + 疫苗” 双防护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如 EV71 病毒、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学龄前儿童(3 岁以下幼儿风险最高) 为高发人群,主要通过消化道(如共用餐具)、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如接触患儿疱疹液、玩具)传播,国庆后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单位易出现聚集性病例。
手足口病关键信息
潜伏期:3-7 天,部分患儿潜伏期可能稍长。
典型症状: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周围有红晕),部分患儿伴随咳嗽、流涕、食欲不振、低热等症状,多数症状较轻,1-2 周可自愈。
重症风险:少数患儿可能进展为重症,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需警惕持续高热、呕吐、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异常表现,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核心预防措施
培养卫生习惯:从细节阻断传播
帮助儿童养成 “饭前便后洗手” 的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配合流动水彻底清洁;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如未洗的水果、隔夜凉菜);
疾病流行季节(每年 4-9 月为高发期,国庆后仍需警惕),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儿童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需定期清洗、消毒(可用开水烫洗或含氯消毒剂擦拭)。
早发现早治疗:警惕异常症状
日常留意儿童手、足、口、肛周皮肤状况,一旦发现斑丘疹、疱疹,或出现发热、精神不佳等情况,需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感染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患儿患病期间需居家隔离,避免去幼儿园或接触其他儿童,直至症状完全消失(通常需隔离 2 周)。
疫苗接种:主动预防重症风险
接种EV71 灭活疫苗是预防 EV71 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可显著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该疫苗适用于6 月龄至 5 岁的易感儿童,建议在 12 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共 2 剂,间隔 1 个月),为儿童构建主动防护屏障。
国庆假期后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节点,无论是返校的学生、返工的上班族,还是家长群体,都需提高健康防护意识,针对不同疾病的传播特点做好精准预防,守护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安全。
(无锡市疾控中心)
地址:无锡市金城路499号 电话:0510-82723439
传真:82767360 邮政编码:214023
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61